今年是中国建党百年华诞。中国从诞生的那天起,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光辉历程。习指出,“建立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00年来,为了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不仅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电力职工扬眉吐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电力工业得到跨越发展。
(一)1882年4月,上海慢慢的出现公用电业,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处于内忧外患、战乱不止的社会环境,经历了长达67年的军阀混战、外强入侵、战争破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中国大地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苦难之中,全国经济情况十分落后,中国电力工业虽起步不晚,但步履蹒跚、徘徊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电力工业是一个落后、弱小、破碎的“烂摊子”。除东北初步形成154 kV电网和一条220 kV线 kV电力系统外,京津唐为77 kV电网,其它地区只有以城市供电区为中心的发电厂。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4.9万kW、发电量43.1亿kwh,人均用电量不足8kWh/人,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
(二)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的身上。
中国领导电力实业发展开端于1941年。当时根据中央部署,在延安建成阎店子发电厂,尽管发电功率只有3kW,却支撑起几十个无线电台,把我党的联络范围扩展到国统区乃至苏联,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1942年春天,、带领八路军129师的官兵,在河北省涉县西北清漳河的赤岸村建起了一座10kW木质水轮机发电站,供军工和照明之用。在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军民在中国的领导下,积极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年,在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领导下,在山西兴县创建了全国解放区第一座火电厂,装机116kW,史称“贺龙电厂”。同年,在山西长治市郊区西白兔村建设了装机容量最终达到2170 kW的“华北军工部第四总厂军工一分厂,史称“电厂”)。1948年,晋察察冀边区军民在平山县建设了装机l55kW的沕沕水水电站,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为三座军工厂和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照明、发报、广播供电。沕沕水水电站是战争年代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较大的水电站,标志着解放区电力和军工生产跨入了一个新的历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朱德总司令剪彩并亲自开闸放水发电,被誉为“边区创举”,并亲笔题写“红色发电厂”。
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28年岁月,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前夕,为避免军队撤退时的破坏,全国各地电厂在中国的组织和影响下,开展了护厂斗争。如石景山电厂,是当时华北最大的电厂,也是北平唯一的供电单位,一旦断电,北平将成为一座“死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护厂委员会,配合,保护厂房和发电设备。解放后第二天石景山电厂就恢复了发电。
旧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电力工业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独立,没有民族解放,就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电力工业的进步。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里程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近30年的时间,包括“三年经济恢复”、“一五”、“二五”、“三年调整”、“三五”到“五五”的中期。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因为长年战乱,企业停工停产,经济萧条,财政困难。电力工业千疮百孔,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艰难。党和国家格外的重视电力工业。主席曾致信电业职工,想让他们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并提出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从而确立了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地位。老一辈电力职工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鞠躬尽瘁”的精神,开拓着中国的电力工业,感人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是这一阶段的真实写照。
(二)在此期间,虽受到“”、“反右倾”等“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的干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新中国的成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激发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总的来看,党和国家发展电力工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党中央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坚持初心和使命、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及时总结和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广大电业干部职员,坚守工作岗位,排除干扰,维护电力生产建设秩序,使电力工业仍然获得了较快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在电源建设方面,重点恢复和改建了丰满水电站,建成了新安江、刘家峡、三门峡、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站,新建和改建了阜新、辽宁、清河、马头、望亭、谏壁等大型火电厂,及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兴建了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白沙口潮汐电站等十几座潮汐电站。其中,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制设备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在电网建设方面,随着大型水、火电站的相继建成,各地电网规模逐步扩大,开始大规模建设llO kV和220 kV线路,并朝着省级电网为主体、统一调度的方向发展。从l953年中国建设的第一条220 kV松虎、松李输变电工程投产,经过近30年的建设,先后形成了l7个220kV的跨省区电网或省网,并且在1972年建成了第一条刘家峡经天水到陕西关中的全长534km的33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把中国的最高电压等级提升到330kV,并形成西北电网的330kV网架。
(三)中国在加快电力建设的同时,建设了东北、上海、西安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东方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以及平高和许继等输变电设备基地,形成中国电力装备制造的中坚力量,并积极研制国产发电设备,逐步形成配套齐全的电工设备制造体系。国产首台10万、12.5万、20万、30万kW汽轮发电机组和国产首台15万、22.5万、30万kW水轮发电机组相继投运;组建了各类电力科学研究机构,拥有覆盖整个电力领域的科研力量;组建了六大电力设计院、八大水电设计院和十几个大型工程局,培养出了一大批有觉悟、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级电业领导干部和数以万计的职工队伍;兴办了一批高等院校、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夜大等,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敌视和经济封锁的政策。中国工业建设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只有通过争取苏联援助来解决。根据中苏两国的条约和协定,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构成了“一五”计划的核心和骨干建设项目,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技术设备。在156项工程中,电力工业共25项,其中火电23项,水电2项。另有13个电力设备项目。除阜新发电厂、抚顺发电厂、丰满发电厂、大连热电厂、吉林热电厂、青山热电厂6项为扩建项目外,其余19项均为新建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电力建设的开始,通过援建工程,中国的新装火电机组达到5万kW中温中压和5万kW高温度高压力、水电机组达到7.25万kW水平,标志着中国电力建设技术的迅速提高,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3个电力设备项目的工厂,为“一五”时期中国电力工业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这些工厂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仍然是中国电器工业的主导厂和骨干企业。
第二次是在“四五”期间,国家计委于1973年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增添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要在今后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26个项目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方案--史称“四三方案”。这个方案,经过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实施。“四三方案”中包括的电力项目有天津大港电厂、内蒙古元宝山电厂和唐山陡河电厂,实施中普遍采用了“交钥匙”的建设模式。外方协助建厂,提供图纸和设计的具体方案,甚至主导建厂。通过这次设备和技术引进,初步了解了西方国家电力工业发展水平,也对现代化的电力装备制造、电力施工管理、电力生产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四三方案”大规模、多门类地引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带动了我国对外引进工作的全方面开展,对我国“四五”、“五五”及此后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到1978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21万kW,发电量达到2565.5亿kWh,人均用电量上升到260kWh/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9.9、58.7和31.5倍。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八位和第七位。电网以220kV为主,建成了35kV及以上输电线亿kVA。农村用电从无到有取得较大发展,奠定了农村电力基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六)回顾这一段电力工业发展史,是一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创业史。此阶段的电力工业与国家整个经济工作一样,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获得较快发展。没有这段时期的创业和建立坚实的基础,包括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实践证明,中国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优越性;发展电力工业必须尊重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生产以安全为中心的客观规律。从“三五”时期开始的持续缺电局面表明,电力只有适度超前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否则就成为制约经济建设的“瓶颈”。
1978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此阶段处于“五五”后期到“十二五”初期。
全国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神州大地焕发了青春,全国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电力工业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和生产整顿工作。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投资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导致了从“三五”开始到“八五”期间,全国性缺电局面严重,企业开工不足,居民生活用电不能够确保,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面对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未解决办电资金不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龙口电厂集资办电的突破,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为适应国民经济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集资办电、多家办电的政策,推动了电力投资体制改革。通过集资办电、利用外资办电、征收每kWh 2分钱电力建设资金交由地方政府办电等措施,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了大量非中央政府投资主体进行电力投资,独立发电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农村小水电快速地发展,有力推动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日益扩大、程度逐步加深,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电力行业开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和外商投资等方式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开展合作生产。1984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成为最先利用世行贷款的电力项目,实施中还引进了先进的实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先进设备,对电力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后,利用世行贷款建成了装机330万kW的二滩水电站,利用亚行贷款建成了装机240万kW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及东北输变电工程,利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建设了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及天广、天贵两项500kV输变电工程设备、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等。通过利用外资办电,引导了电力产业体系与技术的升级换代,电力工业带动了电力设备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较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电力发展、提高了电力行业与企业管理上的水准,加速了与国际电力的接轨,对电力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电力改革经验,对我国电力工业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和电价制度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 和“因地、因网制宜”的电力发展改革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从政企合一逐步过渡到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成为国务院授权的电力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负责对国家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监督全国电网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逐步的提升供电服务水平。1998年3月,全国人大决定撤销电力部,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国家经贸委,电力行业管理职能移交中电联,平稳实现了电力的政企分开。20世纪90年代后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电力公司开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改革开放加快了电力发展。从l979年开始中国每年平均投产发电机组500万kw,到l987年龙羊峡水电站第2台机组投产,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kw,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共用了38年时间;之后,电力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从l988年开始中国每年新增发电机组都超过lOOO万kw,到1995年河北马头发电厂8号机组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又突破2亿kw。从1亿kw到2亿kw,用了7年3个月时间;此后又用5年的时间,到2000年4月江苏太仓发电厂2号机组投产,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跨上了3亿kw台阶。这期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先后跃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到l996年跃居世界第二位,变成全球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并且从1996年开始实现了电力供需基本平衡,长期困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得到了基本扭转,电力工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世纪开始,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引擎再次提速,2010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电力需求,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发布,进一步推行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健全电价机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改革,拉开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新序幕。2002年12月,国务院对国家电力公司资产进行重组,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大辅业公司。实现了厂网分开。2003年3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并开始履行电力监管职能。同年7月,国务院电价改革方案出台,明确了电价改革的目的、原则和内容。“十一五”期间,以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竞价上网,直接交易,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推进多年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基本完成。至此,电力行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电力工业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监督管理的机构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服务”的电力体制新格局,逐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发电侧竞争态势初步形成,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促进了电力建设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详见表1,使2002年下半年起又出现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迅速得以扭转。
2009年,总装机2250万kW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年发电量近1000亿kWh,是世界顶级规模的水电站。之后,又陆续建成了装机630万kW的龙滩水电站、装机420万kW的小湾、拉西瓦水电站、装机360万kW的瀑布沟水电站。
2009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超越德国,变成全球第二,2010年超越美国登上世界第一。
1991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浙江秦山核电站(30万kW)和1994年中外合作引进法国机组建设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2×100万kW)相继建成投入商业化运行,结束了中国大陆长期无核电的历史。之后,又陆续有秦山核电二期(2×60万kW)、秦山核电三期(2×70万kW)、广东岭澳核电一期(2×100万kW)、秦山核电二期扩建(2×60万kW)、广东岭澳核电二期(2×100万kW)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2007年,华电邹县电厂、华能玉环电厂百万kW超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国电泰州电厂投运首台百万k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机组。
2009年底,中国郑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并将碳排放作为约束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电力行业依照国家统一要求与部署,积极地推进煤电“上大压小”,加大二氧化硫治理和节能减排管理力度,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8000多万kW;已投运燃煤机组烟气脱硫机组总容量约6.75亿kW,占煤电装机的90%以上;已投运烟气脱硝机组总容量超过2.3亿kW,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同时,火电技术装备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60万kW超(超)临界和百万k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日趋成熟,百万k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自主设计和制造了30万kW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CFB)。30万kW及以上机组已占全国机组的75%以上,大机组发展成为火电主力机组。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运、在建百万kW机组容量居世界第一。
1981年建成从河南平顶山到湖北武汉的第一条全长595km的500kV线年,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辽宁锦州到辽阳的500kV输变电工程投运。
此后,在普遍建设220kV地区电网的基础上, 又逐步建成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川渝、南方跨省区的500kV电网和山东、福建的5OOkV省网,西北电网形成结构紧密的330kV网络。为确保三峡电力外送,推进全国联网,从1997年开始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同时大力开发西部的水电和火电基地的煤电,向中东部地区输送,实施“西电东送”战略。2009年中国电网规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500kV已成为区域电网和各省级电网主网架,750kV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基本建成了“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我国自主研究开发建设运行的1000kV特高压交流和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营。尤其是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全部投产,促成了以三峡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国联网格局,2011年,随着青藏400kV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外,实现了全国联网。
1998年国家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投入3800亿元,建设和改造全国2400多县农村电网和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电网。通过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建设和改造农村电网,进而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幅度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城市电力市场,提高供电可靠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战略部署,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农电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全面取消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以省为单位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2006年和2011年分别启动了无电地区通电工程,2012年全国已实现村村通电,部分网区还实现户户通电。回顾电网的发展历史,就是电压等级由低到高、电网网架由弱到强、电网规模由小到大、输电距离由近到远的历史。我国电网发展就是从一厂一个孤立小电网、城市小电网,慢慢地发展到省级电网、区域电网,再慢慢地发展到全国联网(未含台湾)的过程。 大型水电、火电、核电基地的开发建设,是推动电网技术升级和互联的主要动力;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和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是推动电网发展的内在动力。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1.47亿kW,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8.19亿kW,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为71.5%;水电装机容量2.49亿kW;并网风电装机容量6083万kW;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28万kW;核电装机1257万kW,核电在建机组26台,中国变成全球上在建核电装机顶级规模的国家。电源结构逐步向绿色发电倾斜。35kV及以上输电线倍,初步建成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平台。同时,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中国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发电量达到4.99万亿kWh,人均用电量达到3676kWh。此时,装机容量、发电量、人均用电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9.1、18.5、13.1倍,基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的充足供应,满足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规模、能力、装备水平上均已居世界先进行列。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新的发展阶段,由快速地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个新阶段目前还在持续发展之中。
(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改革为主要议题,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对深化能源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3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框架,推进“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标志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通过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有效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已基本建立了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电力交易机构全面组建完成,实现交易机构管理运营与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相对独立;售电测放开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初具雏形;在新能源装机迅速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手段逐年提高了新能源消纳水平。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解决了制约电力行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促进了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了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二)2014年,习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指明了能源改革发展趋势。“四个革命”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一个合作”即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揭示了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推动能源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的策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的具体实施计划。作为能源电力开发建设和供给的主体,电力行业按照《行动计划》的安排和高水平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大电力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跨区跨省送电,推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终端能源电气化利用水平。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力科学技术创新。逐步加强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逐步扩大“一带一路”电力国际合作,持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电力工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十三五”的规划目标。2020年9月,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指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指出,能源电力领域发展主要目标包括: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加快壮大新能源等产业;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能源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三)电力工业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鼓舞下,积极地推进电力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展现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1、在电源建设上,发电装机容量从2012年到2020年的8年期间增长了10.5亿千瓦,2013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开始跃居世界第一。重大工程相继投产:
装机1386万kW的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装机840万kW拥有世界最高拱坝和世界规模最大水工隧洞群的锦屏水电站、装机640万kW(单机容量80万kW)向家坝水电站、装机585万kW的糥扎渡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投入商业运行的乌东德水电站,创造了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等七项世界第一。
方家山2台百万kW级核电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福建宁德核电站4台百万kW级核电机组相继全部建成。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华龙一号”首堆,116.1万kW机组)、防城港核电站一期(2台108万kW)台山核电站一期(2台175万kW)、浙江三门核电站1号机(125万kW)等重大工程相继投产。中国已基本形成百万kW级核电站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制造国产化能力,从引进到创新的自主三代“华龙一号”走向世界。
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装机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变成全球最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生产国。
火电60万kW及以上机组容量约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一半,火电供电煤耗下降到305.5克/kWh。中国煤电效率与日本基本持平,总体上优于德国、美国,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世界领先。
全面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成效突出,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均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10.8亿kW,完成控制在11亿kW以内的规划目标。其装机占比为49.1%,首次降至50%以下,电力装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趋势凸显。
2、在电网建设上,2017年底,包括“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全部投运,使得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新增受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直接和间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到2020年底,全国建成投运”14交16直”特高压工程.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应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及其上网负荷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电网供需失衡问题,成功进行了江苏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示范工程建设以及储能电站、微电网等探索,在推动建设智能电网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截止到2020年底,电网220kV及以上输电线kV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45.3亿kVA。中国拥有全球输电电压等级最高、特高压线路最长、新能源发电并网顶级规模的交直流混合电网,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风光互济”的电力供给新格局。全国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843%,其中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49%以上,电网从始至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经过三轮农村电网改造,全方面实施户户通电、井井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实现了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3、在重大技术实现创新方面,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研发,百万kW空冷技术、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水电突破单机百万kW全球新高度,水电规划、设计、施工、调度运行、设备制造全面领先。依托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具有四代特征的核电技术已全面启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1000kV交流和800kV、1100kV直流输电技术实现全面突破,并建立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2020年6月,世界首个两端改三端500kV直流工程--南方电网云贵互联通道工程顺利竣工,中国的多端直流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智能电网建设已在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电网调度技术、电力光缆到户等多个领域有所突破。
4、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的深化,以及国企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中国电力企业历经多次重组,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自身提质增效,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电力企业从始至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把服务经济、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服务体系,推进营配业务融合,实施“互联网+营销”服务等措施,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动力电覆盖工程,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深度参与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开展定点帮扶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台风、冰灾、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奥运会、世博会、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中,确保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人民生活正常用电。同时,压缩报装接电周期,简化手续流程,优化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升至2019年的第12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参与国际组织,投资、建设、运营境外发电、电网项目,中国电力企业国际经营成绩斐然。电力企业经营规模、发展质量、管理上的水准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持续提升,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截至2020年,在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中,入围的中国电力企业共有10家。
5、国际合作全方位深化,行业企业影响力明显提升,电力企业实力增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亮点纷呈,在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及输变电等领域全方面推进国际化发展,投资菲律宾、巴西、葡萄牙、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电力项目,建立贯穿资金、技术、装备、标准、管理等各环节的电力国际合作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热情参加国际能源治理,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搭建共商、共建、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
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亿kW,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2.5亿kW,水电装机容量3.7亿kW(其中抽水蓄能3149万kW),核电装机容量4989万kW,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81亿kW,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3亿kW,生物质发电装机2952万kW。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2020年底的44.8%。2020年我国年发电量7.78万亿kWh,人均用电量达到5365kWh。装机容量、发电量、人均用电量比1978年增长37.5、29.3、19.6倍。详见表2。
(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电力工业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打破独家办电的体制机制,实施“多家办电”;推进商业化运营,实施“政企分开”;打破垄断经营的模式,实施“厂网分开”;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建立“电力市场”。随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电力行业逐步向市场化方向推进,实现了电力规模从小到大、电网网架从弱到强、行业技术从落后到先进、电力服务从粗放到优质,市场化意识日益强化,核心竞争能力慢慢地加强,国际影响力慢慢地提高。解决了全国性严重的缺电局面,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继续呈现总体平衡态势,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电力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力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实现了几代人期待的“电力先行”。
回顾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是一部几代电业职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发展史。中国电力工业从追赶到领先,快速迈入世界电力工业强国行列,已建成一个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结构健全、管理完善、法制加强的电力工业体系,为中华民族实现百年目标提供坚强支撑。
我们确信:新中国电力建设的成就是在以、、、、习为核心的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怀下,是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状况,正确制定和实施各个时期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的结果。中国不愧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不愧是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核心力量。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回顾总结我们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以及在中国的领导下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进程,会更深切感受到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就没有电力工业的跨越发展。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学党史,坚定信仰;学新中国史,热爱祖国;学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道路自信。中国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而作出的正确选择。饮水思源,思而奋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习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要求, 在新的征程中为美丽中国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继续努力,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成就和贡献。
:曾任北京西北勘测设计院副院长;能源部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电力工业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司长,国家电力公司计划投资部主任;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国电动经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顾问。
中国电力网于1999年正式上线运行,是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主力的全国性电力行业门户网站。
上一个: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谭永香: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标注明确来源“中国电力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的权力。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黄震:夯实安全基础 防范各类风险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谭永香: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祁太元:筑牢安全防线 确保安全生产稳定局面
1-5月南方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3.2% 增速超疫情前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增长迅猛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