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常柴”,江苏人大多是知晓的,曾经是“全省学常柴”的榜样。常柴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我国内燃机工业的发展,更是一部常州近代工业发展史的缩影。从厚生制造机器厂,到地方国营常州机器厂;从常州柴油机厂,到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柴”),厂名虽几经变更,但常柴人追求产品创新、追求企业未来的发展、追求民族振兴的精神始终如一。今天我们就从历史档案的视角追寻“常柴”的前世今生。
1913年2月,晚清秀才奚九如在常州西门外西直街锁桥头永宁寺设厂,并取名厚生制造机器厂,奚九如自任经理。建厂后,即以制造火油引擎起家发展,当年就制造出了8马力火油引擎,开创了常州内燃机制造历史。除制造火油机外,厚生建厂初期还制造脚踏风扇、织袜机。
据《常州柴油机厂志》记载,1918年前后曾制造联珠搬斗式挖泥船。1924年厚生厂改制成功了二行程大头车,即第一台柴油机。当年适值大旱,救星牌柴油机和水风箱(水泵)配套销售一空,周边农村用机械戽水一时盛行,厚生引擎的租赁者、订购者接踵而至。
1929年初夏,厚生产品参加规模浩大的西湖博览会,27马力半提士式柴油机和8马力半提士式柴油机荣获金质优等奖章。1937年11月底,日军侵占常州,厚生厂生产设备损毁严重,原材料被洗劫一空。1945年抗战胜利后,厚生厂恢复了纺织机械的生产。1949年初,渡江前夕,奚九如带着长孙奚学文远走台湾,企业几近瘫痪。后在常州市军管会派出的工作组领导下,经过斗争,才得以恢复生产。
1950年9月7日,厚生厂制造的30马力柴油机参展当时华东工业部在上海举办的戽水机临时陈列会,随后,就接到华东工业部经理处卧式重型25马力柴油机订货9台的订单。1951年1月,承接华东工业部第二批订货40马力柴油机7台。1954年1月,大新机器厂并入厚生厂,两厂合并可以调剂生产能力,解决设备矛盾。
1954年年底,公私合营走入困境。1955年1月10日,转为地方国营常州机器厂,从此,企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厚生厂从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1956年7月,常州机器厂和益联机器厂合并,并厂以后,原来蕴蓄着的巨大潜力,在这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过程中迅速显现出来,全厂职工称这一年为“难忘的1956年”。同年,常州机器厂成立党委,全厂职工增至1341人。
据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政治部副部长蔡维暄介绍,1958年4月,确定试制6105风冷却60马力柴油机,并配套于四吨载重汽车和翻斗汽车。1959年,大红旗牌载重汽车和翻斗车相继制造成功。汽车驾驶室与发动机罩的加工,在没有图样和加工设施的条件下,以土办法用手工制作。大红旗牌翻斗车曾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检阅。以6105风冷却柴油机为动力的“大红旗”客车也于1959年10月制造成功。蔡维暄和记者说:“当年,常州机器厂还因此被表彰为全国红旗单位。”
1964年,企业更名为常州柴油机厂,从此更加坚定了常柴人的执着追求。1967年,常柴在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195动力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S195柴油机。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形成14种机型40余个品种的单缸系列柴油机,特别是S195柴油机成为市场上覆盖率最广、产量最大的产品,创造了40年旺销不衰的辉煌历史。
原常柴厂宣传处副处长、《常柴报》主编徐恺卿和记者说:“1981年,企业领导在《文明守则》上首次将‘实干善创、爱国爱厂、谦虚谨慎、道德高尚’16个字提炼成‘常柴精神’。经过几年的反复锤炼,在1985年,常柴的企业精神——‘爱国爱厂、实干善创、纪律严明、道德高尚’就成熟了,从此,‘常柴精神’作为治厂之魂,成了常柴人创业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常柴精神”的激励下,公司制作年年迈新步,1988年,常柴再次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当时,因常柴在加强企业管理、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成绩突出,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发出“全省学常柴”的号召。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卢仲贵说:“1994年5月,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7月1日,苏常柴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农机行业及常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常柴由此开创了中国农机行业和常州市工商业企业改制股份公司成功上市的先河。1996年9月13日,苏常柴B股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当时中国农机行业中唯一同时拥有A股、B股的上市公司。”
徐恺卿回忆,“股票上市和企业改制后,多元化的资本结构促进了经营自主权的落实,企业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也开辟了一条从单纯产品经营走向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道路。1995年10月16日,常柴当年生产的第100万台柴油机成功下线,这又是一个‘全国第一’,这个规模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转折,也使常柴变成全球上生产小型柴油机的最大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6月28日,常柴第1000万台柴油机下线并安装在常柴自己生产的农用车上,赠给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在动力优势的支撑下,常柴不断延伸产业链,与日本富士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常州富士常柴罗宾汽油机有限公司,首次涉足汽油机领域,首次在境内对外合资合作,扩大内燃机生产规模。然而,由于农机行业进入门槛低,常柴大规模涉足竞争非常激烈的产业,一衰俱衰的整体效应紧紧地牵制着常柴的发展。2001年的常柴,生产经营处于艰难的境地。为了使企业走出困境,常柴深入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高效精简的原则优化整合管理机构,2002年常柴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了49.69%。
“是困难也是机遇,常柴在走过公司上市以来最艰难也是最坚定的2002年后,建立起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企业的生产经营重新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倪明亮和记者说,经过团队重塑后的常柴,开始在各工作节点上体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理念,显得更为成熟。
2002年7月,常柴吹响了“二次创业”的进军号角。据卢仲贵介绍,到2003年10月,常柴基本达到了平均每月都有一款新品柴油机推出的新品开发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巩固和发展了常柴在中国农机小柴行业的龙头地位,并成功进军汽车领域,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
2013年5月10日,在建厂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常柴全面总结了其百年发展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为开启常柴新的百年发展征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徐恺卿回忆道:“我16岁进厂,60岁退休,从弱冠少年到两鬓驻霜,为我挚爱的企业几乎服务了毕生。去年85岁还赶上常柴110周年,澎湃的激情与幸福感自心尖尖油然而生。”徐恺卿曾主编38万字的《常州柴油机厂志》,亲历参与调查、回顾和见证这个常州机械行业鼻祖企业的前世今生沧桑巨变,他说:“我尤为当年独占龙城上市公司鳌头而欢呼,千禧年后更为传统产品转型升级和‘第二次创业’的抱负与担当感到信心满怀。”
“在新时代的今天,常柴将深入实施‘创新发展、质量提升、人才集聚、品牌塑造、资本助力’五大战略,逐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着力把常柴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小柴行业动力企业。”倪明亮说,“国有企业档案是国有企业建设、运营与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重要凭证与依据,也是国有企业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和重要资产。我们按照上级单位对百年企业的要求,确保企业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让‘新常柴人’能从历史中汲取前辈的精神、学习有用的知识。”
常州市档案馆馆长金云江表示,常柴是常州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实现经济腾飞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是工业明星城的辉煌印记,承载着常州成为“智造之城”的厚重积淀。档案见证了百年国企的发展历史,彰显了工匠精神的坚守和传承。常州市档案部门将进一步指导和提高市属国有企业档案的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和利用水平,积极服务百年国企开拓品牌化创新发展道路,助力常州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