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快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
工厂和园区是碳排放的大多数来自,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大楼……正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而行。
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报推出“走进零碳看转型”系列报道,通过探访贵州首个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大楼……看这些镶嵌在喀斯特地貌中的零碳拼图,如何讲述它们绿色转型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故事。
走进位于台江经济开发区的天能贵州工厂,一块实时跳动的监控屏幕揭开了西南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碳密码”——12条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铅粉机负风压、环境综合指数等绿色标识同频闪烁。
这座占地500亩的“零碳工厂”,正以每小时减排14.6吨的速率,书写着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变形记”。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能源管理、碳排放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今年2月成功获得必维国际检验集团认证,成为贵州首家“零碳工厂”。
什么是“零碳工厂”?“零碳工厂”线日,记者走进其中,探究全省首家“零碳工厂”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企业每年有12万吨碳排放,如何清零?突破口就藏在火力发电占比超90%的能源结构里。”企业副总经理庞明朵在能源作战图上画下关键路径。
“零碳工厂”并不是没有碳排放,而是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进行生产,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和工艺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节能减排。
“火力发电就是最大碳源。”庞明朵说,锁定这一核心矛盾点后,公司开始进行精准碳抵消行动。
首先,去年斥资33万元通过上海一家电力交易平台,以每张1.5元的价格抢购了22万张绿证,让2.2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注入生产线——相当于为每块电池注入0.15元的碳中和基因,实现年碳排放量瞬间削去11万吨的战术突破。
绿证即绿色电力证书,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的电子“身份证”,用于证明电力的环境属性,1个绿证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量。绿电是指通过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站发电等产生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
“购买绿证就能使用绿电,通过购买绿证,实现年减碳11万吨后,剩下的1万吨碳排放通过光伏发电和购买碳票来进一步抵消。”总经理助理吴建祥说。
吴建祥进一步解释,这片总装机容量为14兆瓦的光伏组件,每年可产出清洁绿电约1300万度,按照外购电力排放因子折算,总共减排二氧化碳6303吨。
“购买绿证,抵消11万吨碳排放;购买碳汇,抵消1.25万吨碳排放;安装光伏板,抵消6303吨碳排放,共计抵消了12.8万吨碳排放。”吴建祥敲击着计算器说,这远超于公司12万吨年碳排放量,全程碳排放抵消归零,真正的完成零碳生产。
按照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工厂评价标准》,“零碳工厂”的等级规划区分为三个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低碳、近零碳以及零碳。
“别看车间人少,效率比以前提升了10倍。”极板车间负责人杨新宇说,通过技能改造,这条生产线人,效率提升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熔铅锅炉从单兵作战升级为集团军。”
杨新宇展示着除尘系统的魔法——密封设计将铅蒸气牢牢锁闭,经由“烟尘猎手”除尘系统集中净化,灰色烟尘瞬间变成除尘器里的“俘虏”,让口罩不再成为工人标配。
视线一转,记者走到隔壁的电池组装车间,机械臂跳着“华尔兹”让电池日产量翻番,能耗曲线却垂直俯冲。这个车间负责将电池零部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电池。
“以前,组装靠人,现在靠机器。”车间负责人周磊介绍,自从2021年生产线一体化改造后,多个设备“合体”,一个传动装置就能带动多个设备。
能耗降低了,效率却大幅度的提升了。按10个小时计算,一个工人以前生产1000只电池,现在一个工人能生产2000只电池。
“‘零碳工厂’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工厂管理、公司制作提出了更为精细、更全面的环保要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经理钦晓峰展示着企业“绿色账本”——投入3.6亿元用于生产的基本工艺提升和改造,让能耗污染“双减”,2024年,企业产值突破46亿元。
在充电车间,同样上演着电能“循环跑”——80%放电量通过工艺革新重获新生,72小时充电马拉松,被压缩成48小时短跑。
“在铅蓄电池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充电是损耗电最大的一个环节,企业70%的电都用在此环节。”充电车间负责人陆剑向记者介绍,出厂的每一只电池必须“充满—放光—再充满”,即“一充一放”,目的是激活和测试电池。
这样的“一充一放”步骤总共有25次。“以前给电池充电时,放出去的电总是收不回,现在通过工艺优化,能实现80%的电回收利用。”陆剑说。
为进一步减少电损耗,企业将充电时间压缩至48小时,时间缩短后,产量反而提升50%。相比以前一天生产4万只电池,现在一天能生产6万只电池。
更妙的是,一公里外的麒臻公司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工业蒸汽也不再流浪,通过地下“能源动脉”,又源源不断输送给天能,年省600万元,折合碳排放一年节省4.5万吨。
“此外,我们去年回收的4万吨废旧电池全部给了麒臻,在园区内完成循环,构建出零废弃的生态闭环。”钦晓峰说,“零碳工厂”建设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企业将加快构建零碳生态,打造“零碳工厂”升级版,提升绿色转型竞争力。
当最后一吨碳消失在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的晨雾中,这座“零碳工厂”用三重变革,交织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立体图景。
何为零碳?是指通过购买绿证和碳汇减排,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也就是说,零碳并不等于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
用“代谢手术”回答“旧产能如何焕新”。作为贵州首个零碳园区,贵州建科院改造50年的老建筑,通过60项低碳技术延寿30年,从“搭积木”到“种太阳”,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打破了“绿色转型必须推倒重来”的迷思。
用“立体供能”回应“资源约束如何突破”。作为贵州首家零碳大楼,中核汇能在一栋办公楼内集成风光热储充五大系统,从“能源依赖”到“能量自治”,从风力“垂直发电”到地热“四季调温”,让每度电都有了绿色基因。更可贵的是,企业甘做“亏本生意”的担当,恰恰印证了绿色投资的长期价值:今天的每一分环保投入,都是明天的核心竞争力。
用“循环生态”解决“转型成本谁来承担”。作为贵州首家“零碳工厂”,天能贵州用绿证交易构建跨区域能源联盟,用废旧电池循环形成园区内协同作战,说明绿色资产终将反哺企业竞争力。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思维,这种从“孤军奋战”到“集团合作”,恰恰印证了低碳不是发展的减法,而是高水平发展的乘法。
零碳转型的本质,是用系统性思维重构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的关系。贵州的零碳实践不仅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智慧,更揭示了绿色转型的深层逻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共捣毁6个窝点,查获涵盖8个广州品牌在内的11万支假冒化妆品、7万余个包材,为企业挽回超千万元损失。
新华时评:警惕以过紧日子为由,将正常的基层工作经费、干部薪酬待遇一减了之
8月8日,新华社发布新华时评《过紧日子要防止执行走样》。文中指出,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施行以来,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螺栓”,同时一些“吐槽”声音也不时出现。
河南日报8月9日消息,日前,河南省委决定:高建立任开封市委委员、常委、书记,高建军不再担任开封市委书记、常委、委员。
厦门机场海关在监管入境航班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境行李物品监管办法》、海关总署《关于电子烟征税有关事项的公告》等规定,进境旅客在行李物品总值不超过免税数额的前提下,可免税携带香烟400支,或者雪茄20支,或者烟丝500克。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海南一女干部任上被查!8月8日,海南省纪委监委公布消息,海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协调联络处副处长田惠珍涉嫌严重违法,经海南省监委指定管辖,目前正接受五指山市监委监察调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山东临清一名四级高级警长任上被查!
西班牙宣布:不买美制F-35了!105亿欧元全砸欧洲货 要与法、德一起造六代机!#西班牙#F35#欧洲#六代机
白纹伊蚊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者,目前,我国白纹伊蚊的夏季活动范围已往北扩散至东北、新疆等地
最后的告别!百岁“栓宝”王善朴先生千古! #哀悼 #缅怀 #民间传统文化 #艺术家 #戏曲
厦门:女子1997年银行存入2万元定期,27年后看到利息傻眼,法官查明关键疑点……
牛皮纸档案袋里装着两张已经泛黄的“1997年存入”的手工存单。这是66岁的魏阿婆存了27年的养老钱,如今却成了她和银行之间难解的官司。近日,厦门思明法院发布这样一起案件。
255万拍下校内51平商铺3年经营权,因不能卖烟酒放弃租赁,校方:赔偿3年租金差价损失75万元
经过多轮竞拍后,以年租金85万元合计255万元的高价拍下3年经营权。然而许先生的经营执照项目包含“烟酒”,学校在招租时明确不得售卖香烟、酒水,要求他变更营业范围,不愿放弃烟酒生意的他及朋友选择毁约。
苏州这一个地区,真的太容易让人上瘾了!我去了两次,回来就一直念叨着何时再去。朋友听我说起苏州的时候,都以为我要夸那些园林啊古镇什么的,结果我说的都是一些他们没听过的地方。
外媒: 中国003电弹航母即将服役! 美网友:中国疯了吧, 两攻用电弹
按最新消息,央视8月3号报道,这艘舰已确定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海军那边在忙着优化从滑跃到弹射起飞的切换,争取把时间压缩到极致。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