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也最密不可分的能源形式。我们的用电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那么发电厂怎么样才可以控制好发电量呢?
理论上来说,电场的速度等同光速,因此发电厂发出的电力几乎能实时传输到各家各户,既不会在线路中“拥堵”,也不会在发电厂里“堆放”。或者说,要想将电能存储起来,需要将电流引导至特定的容器中,比如说电池;或转换成另一种能源形式后再利用,比如抽水蓄能。但是,大规模电技术仍然没那么成熟,且造价高、存在损失,因此发电厂仍然需要实时控制发电量。
发电厂想要控制好发电量就需要先得知用电量,那么如何得知?答案是通过电网的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有一种技术叫做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系统,它能够最终靠测量电路中电流的频率来判断用电量,并自动调节电厂多台发电机功率的输出,以响应负荷变化的系统。
简单来说,当用电量大于发电量,频率就会降低,系统会自动调节机器加速;反之发电量大于用电量,频率则会升高,机器则会相应地减速。如果你感觉难以理解的话,可以把电流想象成水流,电网想象成水管,发电厂想象成水池,那么用水大于放水时,水管中的水流就会变“细”,水管检测到这种变化,就可以通知水池多放点水,反之亦然。
不过,在提倡能源板块立体化发展的今天,电力系统不光要面临用户端变化莫测的用电需求,还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供应端。在传统电力系统中,能源供应端主要是火力发电厂与水力发电厂,其发电量相对容易控制。但现如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各类新能源也逐渐发展壮大,给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比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极大,发电量本身就不稳定,各地区发展也不均衡,如果贸然并网,就会大幅度提升电网的控制难度,甚至导致电网失控。但是,消耗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传统火力发电厂明显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能源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的要求。因此,新能源发电的并网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智能电网应运而生。
智能电网,也就是智能化的电网,又被称为“电网2.0”。智能电网的智能化体现在升级、增设了各类智能化设施,使用了更为先进的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并由此解决了传统电网覆盖范围小、输电巡检难、配电忙调、新能源难以并网等问题。
首先,智能电网系统用分布式供电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线路供电模式。所谓单一线路供电模式,是指一个发电站单独供电给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这样的好处自然是布局简单,控制方便。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发电站本身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所属的区域大面积停电。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整个片区的停电,尤其在夏季。而现在不管空调、电暖气开的多猛,好像都已经很久没有遇到大规模停电的现象了。现代电网采用分布式供电系统功不可没。
不同于传统的一对一模式,分布式供电系统将多个发电厂与多个城市的供电进行了智能匹配。而电网系统这种升级转变,离不了各类的创新科技的加持,例如柔/直流输电、网厂协调、智能调度、配电自动化等,都为分布式供电系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智能电网还将把传统电网的动态调节模式转变为提前预知模式,以便更高效的控制各类新能源发电厂的发电工作。
我们都知道,白天的用电量往往要高于夜间,因此发电厂白天的发电量也一般会高于夜间,部分地区的电价也因此变成了分时段计费。然而这样的预测还远远不足精确。例如:春节期间,各处张灯结彩,人们熬夜聚会游玩,那么夜间的用电量可能会高于白天。
要想实现准确的预知用电量,就需要更加多、更深入的去收集、了解、分析不一样的区域、不同用户的用电习惯,以真实数据为基准,才可以做到预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为做到这一点,智能电网系统会在每一个用户的节点上安装智能传感器,用以统计用户的用电情况。用户的用电数据随之会与天气、假期、发电厂维护等信息一同传递到云端平台,然后智能电网中先进的算法模型会对收集到的大数据做多元化的分析、推演,最后达到精准判断出未来用电量趋势的结果,从而提前对发电厂进行调配。
智能电网还能够准确的通过用户习惯及供需之间的紧张程度,制定更为准确合理的分段式计价规则,并及时告知用户。用户由此能够更为经济合理的满足自己的用电需求,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储能设备在低价时储电,高价时售电而获取经济利益,缓解用电与供电之间的紧张状况。这种供电与用电之间互相反馈、互相响应的模式就是智能电网实现高速双向通信的基础,也是实现发电“预言”的有力工具。
此外,智能电网也将先进的储能技术与设施纳入了电力系统。比如“电转气”这样具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储能系统,可以将多余的发电转化成氢气或甲烷等清洁能源,实现与天然气管网等系统的立体互联。
电力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与命脉,智能电网系统则可以向社会输入更为持续、经济和环保的电力资源,给未来复杂多变的市场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电力保障,实现电力系统的节能减排,加快我们迈入数字化的经济、绿色经济的时代进程。
智能电网系统能向社会输入更为持续、经济和环保的电力资源 Pixabay
虽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智能电网的发展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所蕴含的先进理念与贴合时代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它终将成功,也必须成功。我们始终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智能电网能做到不浪费每一度电,不辜负每份期待。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说明,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