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高效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而蒸汽机难以满足这些需求。此外,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和军事装备轻便化也呼唤着新型动力源的出现。内燃机能够将燃料直接转化为机械能,具有功率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因此成为发明家们探索的热点。
在内燃机发明之前,尽管蒸汽机经过多次改进,但仍无法克服其固有缺点。早期的一些内燃机雏形,如飞利浦·勒本的二冲程发动机和勒努瓦的煤气发动机等,虽然有一定的问题,但为后续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的蒸汽机虽有发展,但缺点明显,促使科学家开始寻求新的动力源。1670年,荷兰的惠更斯发明了采用火药在气缸内燃烧推动活塞做功的机械,虽然因火药燃烧难以控制而未成功,但却为内燃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了从燃料燃烧中获取动力以及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为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24年,卡诺建立了卡诺循环模型,进一步为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9世纪中叶,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金属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精密机械加工手段的出现,为内燃机的制造提供了可能。同时,轻质化学燃料如煤气的出现,也为内燃机提供了早期的燃料来源。
许多发明家在早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801年,法国化学家勒本研发了以煤气和氢气为燃料的二冲程发动机,这是内燃机发展史上的一步开拓性进展。1858年,勒努瓦发明了二冲程煤气发动机;1862年,法国工程师莱诺创制了二冲程卧式内燃机。虽然这些早期内燃机的效率和功率都不足,但它们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内燃机具有体积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等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效率低、燃料选择有限以及可靠性和稳定能力有待提升等。
早期内燃机是动力机械的创新,源自17世纪惠更斯的火药发动机。到了1860年左右,内燃机的结构初具雏形,虽然热效率低、功率小,但已经具备了气缸、活塞等基本部件,实现了能量转换。
1876年,德国发明家奥托运用罗沙的四冲程理论创制成功四冲程内燃机,这标志着现代内燃机的基本形成。随后,内燃机的结构逐渐适应不一样的应用场景,如汽车发动机就需要仔细考虑空间布局和动力传输等因素。
早期内燃机的主要部件包括气缸、活塞、曲轴、连杆、气门机构和点火系统。这些部件协同工作,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虽然早期内燃机的结构相对简单,各部件功能单一,但它们共同完成了能量转换的任务。
早期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汽车动力问题的解决,为内燃机汽车的出现和小规模量产提供了可能。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出现了知名的小规模量产车型。
其中,奔驰Velo车型是世界上早期量产汽车之一。它由奔驰公司在1894年至1901年间生产,大约生产了1200辆。这款车型标志着汽车从发明走向批量生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款是福特Model T。虽然它后来成为大规模量产的典范,但在早期也经历了小规模生产阶段。在1913年以前,福特汽车的生产主要是依靠手工,产能有限。然而,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引入,Model T的产量开始大幅增长。
早期内燃机大规模量产车型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汽车的普及。1913年后,福特利用低成本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将T型车的售价降至525美元(相当于现今的13606美元),并凭借这款车变成全球上首个年销量超过10万辆(其实就是17万辆)的车企。
至1925年,T型车的起价已低至260美元(相当于现今的3812美元),使得绝大多数有工作的美国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在20年的生产周期内,福特T型车共售出1500万辆,至今仍保持着单一款型汽车销售量的最高纪录。其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标志着汽车已成为大众消费品,加速了内燃机汽车的普及。
与此同时,雪佛兰推出的AA Capitol车型和AB International车型也在内燃机汽车的发展和普及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这两款车在当时是汽车市场上的明星量产车型,销量极高。
在英国,Austin 7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平价家用车型之一。它推动了汽车在英国中产阶层中的普及,并在停产前共售出了29万辆。
20世纪20至50年代是内燃机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在此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柴油发动机以其高效、耐用的特点慢慢的变成为重型车辆和机械设备的主要动力源;而汽油发动机则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一直在改进,转速、功率等性能逐步提升成为乘用车的首选。
50至70年代是内燃机技术的革新与性能提升阶段。涡轮增压技术的兴起明显提升了内燃机的功率;同时,燃烧技术与热效率也得到了改进。然而,受到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限制,压缩比的提高也面临挑战。
70年代至2000年是内燃机技术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的阶段。燃油喷射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缸内直喷技术明显提高了燃油利用率与发动机动力性能;电子控制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得发动机能够在不同工况下保持最佳运作时的状态;同时为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各种排放控制技术也应运而生。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内燃机技术的进步,也为现代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0年至今,内燃机技术经历了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内燃机展现出技术融合性强、高效率节约能源、适应减排要求及智能化发展的特点。
技术融合方面,内燃机集成了燃烧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新型材料、先进设计及制造等多项高新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实现对内燃机的实时监控和精确控制。新型材料的应用则提升了内燃机的性能和功率密度。
在高效节能方面,内燃机的热效率逐步的提升。例如,我国已研制出本体热效率高达53.09%的柴油机,这一成果得到了全球第三方权威认证,刷新了内燃机领域的最高有效热效率记录。同时,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也明显提升了内燃机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节能减排。
为了适应减排要求,内燃机的尾气处理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排放。此外,零碳或碳中和燃料的探索也为内燃机减排开辟了新路径,如氢、氨、醇类净零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等。
智能化发展方面,内燃机配备了智能诊断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发动机的各项参数,并进行预防性维护。智能控制技术还能根据工况和驾驶需求,自动调整内燃机的运行参数,确保其始终在高效、低排放的状态下运行。
汽油内燃机和柴油内燃机在燃烧特性、效率与排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汽油内燃机燃烧过程迅速,但热效率相比来说较低;而柴油内燃机则注重燃油喷射系统的优化,热效率较高。与早期内燃机相比,现代内燃机在性能、环保性能和智能化程度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尽管面临着“双碳”目标的挑战,内燃机在未来仍将是众多行业的主要动力源。其技术特点将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源结构多样化:为实现“双碳”目标,内燃机将朝着多能源战略方向发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将共同存在。热门候选包括氢、氨、醇类净零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等。同时,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结合也成为一种趋势,混合动力将成为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
市场需求广泛:内燃机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强劲动力,市场需求依然广泛。即便在新能源汽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当下,内燃机行业的销量也呈现出明显增长。
技术创新:未来内燃机将以颠覆性创新燃烧技术为目标,开发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实现燃烧、空气、燃油、摩擦四大系统的重大突破。同时,智能控制技术将得到逐步发展,实现内燃机、电机、电池混合动力装置系统的智能控制、能量分配和管理。此外,内燃机还将着力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并适应新型燃料的技术调整。
性能提升:内燃机将提升热效率,混合动力驱动成为行业发展选择,实现动力性能的转型升级。同时,内燃机还将具备更好的多能源适配性,满足多样化的能源需求。
节能与环保:内燃机将通过提高热效率、混合动力技术和新型燃料的应用等途径实现节能。同时,内燃机将朝着近零排放的目标发展,通过提高燃烧效率和尾气后处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使用零碳燃料时,内燃机将具有非常明显的环保优势。
智能化发展:内燃机将具备更智能的燃烧控制技术和混合动力系统智能管理能力,实现最佳的燃烧效果和能效提升。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将使内燃机具备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的能力,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动力系统电动化、工业生产智能化、经济发展低碳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内燃机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多数专家觉得,内燃机不会消失,而是会在多能源格局中持续存在。
世界范围内不同经济体各个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对内燃机行业构成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推动了内燃机的技术革新。内燃机朝着高效、低碳、清洁燃料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内燃机与电机、电池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内燃机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一些对动力要求比较高、续航要求较长且充电设施难以完善的领域,内燃机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随技术升级和不停地改进革新,内燃机将朝着更高效、更低碳、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不必过分担忧内燃机的未来,而应该看到其在多能源格局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前途!
微信二维码